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如何撰寫自然科學素養導向教案(三)教學流程與教師提問的撰寫~從簡案開始瞭解探究層次的差異

延伸閱讀:

如何撰寫自然科學素養導向教案(一)從理解十二年國教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開始

如何撰寫自然科學素養導向教案(二)學習目標的撰寫

如何撰寫自然科學素養導向教案(四)教學流程與教師提問的撰寫~從探究層次簡案邁向「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思考智能教案」的編寫

如何撰寫自然科學素養導向教案(五)教學流程與教師提問的撰寫~問題解決能力與思考智能「交互作用」的教案編寫:以康軒版簡單機械單元為例

        前兩篇提到:一、學習目標應該包含學習內容中有關學科知能的表述以及學習表現的表述;二、初學者或師資生,建議採用學習者(Audience)、行為(Behavior or capability)、情境(Conditions)、標準(Degree)等四項ABCD要素、搭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第46-47頁的核心素養項目表達之動詞表,一起撰寫學習目標。那接下來呢?

        多數初學者或師資生在這個階段,會開始進行教學流程的規劃與撰寫。以往的教案格式大多長底下這樣,紅色框格內,初學者或師資生就必須「想像」一堂課從頭到尾的劇情與畫面,包含教師說什麼、做什麼;學生回答什麼、做什麼;時間分配以及評量方式。


        對多數的初學者或師資生來說,因為未曾有過、或鮮少有過真實的、完整的教學經驗,完整教學流程的撰寫對他們來說相當不易,因此所撰寫的內容就真的只是「課前準備、準備活動(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等流程的「填空」—從教師中心的角度,將教科書上要教的活動、或自己在觀課現場、網路上看到的精彩教學活動,填寫上去。因為是將想像填空,所以很多教案都呈現一來一往的問與答;好一點的會安排學生回答錯誤,而教師加以指導的對話;想像力更好的,還能呈現學生與學生間的對話,而且流程也能與最左側的學習目標欄位呼應。
        傳統的教案格式設計有其學理脈絡,既能讓撰寫者瞭解目前的教學流程有無對應學習目標,也能明確掌握教學時間與形成性評量的段落,好處很多。十二年國教提倡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為了彰顯素養導向有關情境脈絡的探究與實作理念,觀察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從106至109的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也將教案格式做了一點修正。

我們可以看到,原本傳統教案最左側的學習目標欄位不見了,設計者必須自己確認所撰寫的教學流程「有達到學習目標」;評量方式則更詳細,甚至描寫了評量規準,這些顯然是為了素養導向評量而來。然而,參考手冊所提供的範例對初學者或師資生來說,「教學流程裡呈現著大量『問題解決』的身影」,這些問題解決流程,若非長期的、真實的在課堂中執行過,是無法以「填空」的方式完成的。難道就這樣將範例丟給他們,讓他們從模仿開始嗎?我們若更深入的耙梳這些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範例,不難發現:這些教案,多以「教師中心」的觀點思考整個教學流程;以「問題解決」的觀點建構教學流程;很少能展現「學生中心」觀點下的教學脈絡;鮮少呈現「思考智能」的教學走向,甚至是呈現整合了「問題解決與思考智能於一個單元」的素養導向教學設計。


        行為主義觀點下的教學,被視為是一個又一個標準的教學行為,只要模仿這些優秀老師的標準行為,其實不太需要在乎上述所說的外在刺激,因為這些刺激都會在「班級經營」的旗幟下被隱藏,有的利用加分、有的利用競賽、有的說故事、有的變魔術、有的則採取拼圖一式或二式、有的則運用智慧教室,平板、大屏、AR/VR齊飛,總之就是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老師就可以按照教案逐一下指令、提問句,規規矩矩地完成課堂教學。在這種觀點下,初學者或師資生是很容易撰寫教學流程的,因為課堂上很少會有意想不到的意外產生。但如果我們將教學視為一種選擇,那課堂上就隨時會有令人驚喜的「事件」發生了。

        我認同教學其實是一場複雜的「選擇」,每一次的詮釋、每一人的舉措、每一件教具的提出、每一步教法的實施、每一秒的瞬間,都決定課堂未來的樣子。這麼多的變因在干擾、在影響課堂的進行,初學者或師資生並無法在這種情況下撰寫出真實且合理的教學流程,因為刺激、負載太多,要注意的細節太多。為了讓初學者或師資生體認實際教學現場中,教學者需要動態的、不斷的在教學前、教學中甚至教學後做出選擇,我建議在尚未初步掌握教材、教法、學生、情境/環境等數個向度會交互作用的情況下,教學流程的撰寫應該從「減少負載」的角度切入,讓他們用提問從簡案開始撰寫教學流程,因為「教學的發動來自於指令;而學習的開始來自於提問」,用提問來串接教學流程,有助於讓設計者朝學生中心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Herron(1971)依據教師是否提供探究問題、操作程序以及解答,將探究分為四個層次。確認(confirmation)層次:學生根據指定的步驟去確認課本的知識;結構探究(structured inquiry)層次:提供問題及步驟,由學生找出解答;引導探究(guided inquiry)層次:只提供問題,由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開放探究(open inquiry)層次:由學生自己找出探究問題、規劃程序、 找出未知的答案。這個分類體系,主要是從問題解決的角度進行切入,十二年國教強調探究與實作,因此讓初學者或師資生以Herron的探究層次為依據分別撰寫教學簡案,分析、比較不同層次的探究在教學流程以及教師提問上有何差異,將會對後續更進階的教案撰寫有一定的幫助。


         
舉例而言,上面這份食譜式探究教案中的提問,「小朋友有沒有看過土石流新聞?」是個多數學生聽到問題就能立即回應的提問,不是好的學習問題,必要性值得商榷;「土石流是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是個多數學生能回答但不容易精確回答,甚至需要提出證據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好問題,但卻沒有和教學流程中的「實驗操作」結合,也未和「第3、4提問連結」,因此提問1、3、4的合理性也需要全盤考量;另外學習目標也尚未找到合適的素養動詞來搭配流程與提問進行評量。


上面是引導式探究教案,可以發現學習表現增加了一個,學習目標的撰寫難度提升,因此也尚未找到合適的素養動詞來搭配流程與提問進行評量。另外引導式探究若從問題解決的角度切入,已經進展到學習者需自行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因此確認問題是什麼?觀察標的是什麼?怎麼觀察?觀察標的和問題間的關連都是指導的重點,所以提問的難度也跟著增加。

上面是結構式探究教案,其中的提問已頗能與教學流程呼應,而提問與教學流程也大多能與學習目標對應,如果學習目標也能找到合適的素養動詞來搭配流程與提問進行評量,就更完美了。在同時需要考量的變因減少、負載下降的情況下,初學者或師資生才能兼顧「學習目標」、「探究層次」、「教學流程」、「教學提問」之間的關係,這份教案的撰寫才會發生意義。

參考資料
1、周淑卿(主編)2021年11月25日)。106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取自 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72&mid=9296
2、周淑卿(主編)2021年11月25日)。107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取自 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72&mid=9296
3、周淑卿(主編)2021年11月25日)。108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參考手冊。取自 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72&mid=9296
4、周淑卿(主編)2021年11月25日)。109領域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取自 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72&mid=92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