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國小五年級階段學童的科學觀_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今年(2015年)剛接一班五年級第一次課堂我就向學生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批閱完學生的筆記後,對學生的質樸概念做了些分類與整理。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經驗,有時很難用科學原理解釋清楚,學生如此,大人何嘗不是如此?

        大人會如何解釋影子的形成原因呢?陳嘉成(2010)老師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99 年度發展卓越師資培育計畫-方案 2-1「師培運作革新方案」教學迷思手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案例一書中這樣陳述:

影子的形成的原因是,光源發射光線,撞擊一不透明物體, 因光線無法穿過,且因光為直線前進的 (光的直進性),所以光 線無法到達此物後方,這樣物體後方就形成了影子。然而,因為光的強度與物體的透光程度不同,所以,當物體透光率高時,影子顏色會較淡較模糊。

維基百科(2015)則對影陳述如下:

影(又稱影子、背影),光線被不透明物體阻擋而產生的黑暗範圍,與光源的方向相反。影的橫切面是二維輪廓、阻擋光線物體的倒轉投影。影的大小、形狀隨光線的入射角而改變。

分析上面對「影子形成原因」的陳述,大人的共識大致是「影子是光線被『不透明物體』阻擋無法通過而形成的黑暗範圍」。但,日常生活中的「透明的物體」真的不會有影子形成嗎?陳嘉成老師後半段的回答似乎又考量到物體的透光率,而我們將「透明燒杯」放在光源下一樣有影子生成卻也是事實啊。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民小學階段與「光」相關的內容

能力指標
2-2-5-1 利用折射、色散,電池、電線、燈泡、小馬達,空氣或水的流動等來設計各種玩具。在想辦法改良玩具時,研討變化的原因,獲得對物質性質的瞭解,再藉此瞭解來著手改進。

教材細目216 聲音、光與波動
光的傳播與影像 
1d.察覺光的直進傳播,若遇阻礙形成影子。 
1e.察覺光的反射有一定的方向。 
色光與顏色 
1f.知道光可用「明暗」、「顏色」等來描述。 
光的折射 
2a.察覺光經不同介質會折射,折射後在某些角度可看到彩虹(可利用製造水霧觀察彩虹)。

分析上面的指標可以瞭解,課程綱要對於「影子」的定義寫得很保守~「光遇到障礙物形成影子」,這可解決物體透明不透明的問題了,這些科教專家真是聰明。但「影子」在國民小學一、二年級觀察過後,要一直到四、五年級才會從「光的直進」再利用到影子,影子似乎成了四、五年級學生理應該知道的概念,這肯定出現問題。五年級的學生會如何用自己的認知對影子形成的原因提出解釋』呢?我將這班學生的筆記掃瞄後分析如下:

1、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影子形成在障礙物另一側,與光源方向相反」;將障礙物區分為「透明、不透明」,認為「透明的障礙物不會形成影子;不透明的障礙物會形成影子」。個人認知和小組討論後的論述類似,該組對此問題大致上有共識。





2、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並且將障礙物區分為「透明、不透明」,認為「透明的障礙物不會形成影子;不透明的障礙物會形成影子」。認知影子是一種「平面二維」現象,但個人認知和小組討論後的論述不一致,認為「影子的形成和太陽有關」,尚未擴展到「光源」概念。



3、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並且將障礙物區分為「透明、不透明」,並將光線直線前進遭遇不透明障礙物的類型區分為三種:
(1)吸收部分光線
(2)反射部分光線
(3)未被障礙物阻擋的光線繼續前進形成影子
但小組並未認同個人意見。


4、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知道「光遇到物體會產生影子」,但個人認知與小組討論後的論述不一致,從「不透明物體」轉變成「物體」


5、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知道「光遇到物體會產生影子」,但個人認知與小組討論後的論述不一致,從「不透明物體」轉變成「固體」;認為「影子的形成和太陽有關」,尚未擴展到「光源」概念。
 

6、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知道「光遇到物體會產生影子」,但個人認知與小組討論後的論述不一致,從「不透光物體」轉變成「物體」


7、 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知道「光遇到物體會產生影子」,但認為「光很小的時候不會產生影子」。這類型概念的學生也大都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認為「陰天沒有影子」。


8、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但無法進一步進行科學解釋。


9、文不對題



10、知道「光直線前進」概念,知道「影子形成在障礙物另一側,與光源方向相反」;將障礙物區分為「透明、不透明」,認為「透明的障礙物不會形成影子;不透明的障礙物會形成影子」;認知影子是一種「投影」。個人認知和小組討論後的論述類似,但該組認為「光碰到半透明的物體會產生有顏色的影子」。這類型認知的學生大都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例如手電筒罩上有顏色的塑膠膜。


        分析學生的質樸概念,了解學生的心智模型、推論過程,有助於理解學生如何探究較艱深的科學理論,讓教師的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歷程,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質樸概念設計接下去的課程、並且以學生的質樸概念進行評量命題…哇!這是多麼精彩、多麼有趣共學歷程啊!這套基本功,我時常分享與學校社群的夥伴、實習教師、師培課程的學生以及研習會場的老師,很期待剛接觸科學探究教學的夥伴嘗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