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溫燙科學教育24年的教師專業貢獻平台—沙崙科學人

余俊樑 /沙崙國民小學輔導主任
本文已刊登於新北市 106 年新北市教育全記錄專刊,76-79


一、      前言

要形塑專業導向的教師文化,關鍵在於讓老師願意打開教室的門。打開教室對一所學校之全部教師而言,其意義在於:分享教學的實踐知識(王瑞邦,2012)。林思伶、蔡進雄(2005)認為教師學習社群是一種實踐社群,實踐社群使得專家知識技能得以保存並傳遞下去,學習才得以發生。由於教師學習社群的對象是教師,而教師在學校其實是多重身分的領導者:或為同事間教學專業的諮詢者、或為學科專業的促進者、或為教學研究會的召集人、或為噓寒問暖的關懷者,因此這類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讓教師分享教學的實踐知識,藉以改進教師教學,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生的學習成效(余俊樑,2015)。

沙崙國小位屬板橋區邊陲,是一所校齡98年的老校。24年前由校內老師成立的學生社團科學研究社(Science Research Club),如今已成為學校的特色社團,並繼續培育具科學探究創意的沙崙學子向上邁進;2010年夥伴教師組成「教師專業社群」並於2012年獲選教育局卓越社群、貢獻平台至今。沙崙科學人教師專業貢獻平台以教師的共同領導經營教師專業社群;以愛與陪伴溫燙科學教育24年,終於成為新北市科學教育的重點學校。這種不求速成,扎實耕耘的策略,成功避開了多數學校因召集人生涯規劃、職場轉換、願景衝突、任務完成等因素造成青黃不接的斷層,也讓沙崙科學人教師專業貢獻平台成功傳承。

二、      以科學的嚴謹態度進行課堂教學研究
24年前當科研社剛成立的時候,時任自然科任教師的余俊樑主任總是在校內辦理「科學闖關」。他回憶說道:「那時我總是以趣味科學實驗作為科研社的主要上課內容;同時要求每屆自己任教的6個班級學生以及科研社社員,以自己所學過的科學內容為基礎,分組設計科學實驗並擔任關主,讓全校師生闖關;也曾和陳健寶老師合作辦理「科學與音樂的饗宴」發表會;也曾以科學實驗作為授課內容辦理寒、暑假學生營隊。直到我體認趣味科學實驗、與科學闖關活動在自然科學課程教學上的淺層化缺點後才逐步將自己的教學方向轉換,但發展與探索趣味科學與科學闖關活動的同時也讓我有了對外分享的經驗與機會。目前趣味科學實驗或科學闖關在沙崙的定位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之一,因為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還有更好的方法啊。」
因為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與省思,所以不論在課堂教學(教法)或課程的設計(教材)上,放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學習的課程總是經過沙崙科學人再三的討論、改進與實驗。舉例來說,當學校擁有一台天文望遠鏡後,該如何搭配原本五上自然教科書的教材來進行教學呢?當課綱與教科書對於天文望鏡都沒有相關規範與教材的情況下,沙崙科學人先在科研社進行教學實驗,透過科研社的實際教學發展精緻的、探究式的天文課程與教材,之後再藉由實驗性的社區親子講座進行混齡、小組、探究式、學習共同體理念的教學實驗並做修正,最後才將確認的天文課程與教材實施於每一位學生的自然課堂上。這種以科學的嚴謹態度所進行課堂教學研究,類似以往「板橋教師研習會」的課程發展方式,是沙崙國小自然科學教學穩健、扎實,持續成長的模式,目前已發展出眾多自然科學課堂教學課例、實驗操作課例、戶外教學課例,以及獨立專題研究課例。



三、      讓學生向自己的極限挑戰,成就自己的專題
綜覽台灣從60年代起至今的自然科學基礎教學,眾多自然老師常以趣味科學實驗來引起動機或取代教科書的上課內容;或以科學實作演示來展現科學現象;或以科學(實驗)競賽進行科學實作的延伸學習,但少有從戶外教育與專題研究角度出發,長期深入的將課本帶到現場、將學生帶到戶外,讓學生發現問題後再一起體驗、探索、見證、發現、感受、辯證與學習。 「挑戰自己的極限,成就自己的專題」是沙崙科學人近年在教育現場真實實踐的課堂風景。
沙崙科學人的主要支柱石英主任說:「大部分老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植物動物時,都讓學生背誦、記憶那些艱深專有的名詞,殊不知從專題探究的角度來看這些植物、動物,他們比人厲害多了。」因此石英主任便以身作則,以「每週『植』星」這個主題作為專欄,每週以顯微鏡觀察、解剖、拍照紀錄、文獻探討的方式探索一種當季開花的蝴蝶食草並撰寫專文分享給全校師生,至今已累積130多篇文章。當老師可以醉心於科學專題探究、教學專題探究、課例專題探究,甚至課程專題探究,那老師的態度就會影響學生。而專題探究又可以從動機、探索、實做到分享發表;從耐心、細心、恆心與樂在其中,可以部份學習或也可以完整學習,最重要的是專題探究,需要真實的能力才能完成。
2013年開始至今,沙崙國小所有高年級的學生都有機會成就屬於自己的專題,研究自己想鑽研的領域,因為沙崙科學人的老師願意陪伴。因此這六年來每一年都有超過112位(近6成)學生進行專題製作,並參與校內專題研究競賽的發表。而在評審結束後的上學日,我們看到沙崙的老師依然在課堂中讓作者向班上的同儕進行發表;同學也在瀏覽全部的專題研究作品後筆記心得為來年做準備;甚至執教低年級的老師也帶著二年級同學參觀專題作品現場,向同學分享專題競賽當天她的所見所聞。當你看見二年級的學生駐足在不同的專題作品前面,仔細瀏覽裡面的內容,小聲的交換心得,大聲的宣告以後他也要參加專題研究時,那正是沙崙國小已出現六年的真實風景啊。
四、      從沙崙出發,航向教育的藍海
在少子化的壓力下,為了學生數、班級數,各校在校務發展上盡量做出差異特色爭取家長認同、吸引學生轉入才是主流,沙崙國小怎麼反其道而行,將自身經驗盡其可能的分享給鄰近學校呢?經深入觀察後才發現這和沙崙科學人教師專業貢獻平台的願景有關。余俊樑主任說:「沙崙科學人的願景是:共同學習、共享成果、共享榮耀、共創願景。這是我們第3年開放沙崙科學人的增能課程讓全市有意願加入的夥伴參與,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一個及時、友善、就近,且能共同學習、共享成果、共享榮耀、共創願景的交流平台,讓其他學校有意願相互學習的老師,在每次的分享活動後能試著在自己學校帶領一群老師往夢想前進,而不是只把這裡當作是研習的場域。」
為了創建教育的藍海,讓更多老師能自主的成立教師專業社群協助自己、幫助學生,沙崙科學人以夥伴的信任關係為基礎採取三種作法。在校內邀請關係較密切的夥伴教師加入沙崙科學人的增能、聚會、閱讀、體驗與戶外教學活動,藉由緊密、友善的相處,氛圍的感染,擴大沙崙科學人成員間的差異與多元性。對校外邀請與社群理念一致的夥伴教師加入沙崙科學人每週五下午的運作,定期的聚會可以讓校外的夥伴教師了解,召集人的主要任務就是營造沒有壓力下的平等場域,串連在場每一個老師的回應。最後,對校外其他教師的邀請,目前則採取每月一次分區社群的方式辦理,先用專業的研習吸引校外老師們前來學習,再邀請參與的校外老師於期末進行自己真實課例的分享,若老師們意願不高則由沙崙科學人進行發表。沒有壓力,一切自願,慢慢等待,等待社群性的建構完成。
觀察這三年沙崙科學人所建構的教育藍海,已經有五位不同領域的校內老師加入他們的社群;已經有三位校外夥伴教師每週五定期參與沙崙科學人的真實運作;已經有將近20位的校外教師每月定期參加增能研習,105學年度有5位校外教師於期末分享教學特色;106學年度上學期則有4位校外教師於期末進行分享。有的課例以超優的創意設計,讓驗證實驗更順利;有的課例因應不同的班級,就同樣的教材,串聯出更大的概念做出每一班都不一樣的詮釋;有的課例以課堂中發生預料之外的事件做出後續的教學,提供跳躍的文本鷹架最後又扣回課程;有的課例則是分享自身實際在戶外摸索探究、最後成功拍出月全食的經驗─這對老師來說正是最有價值的教學實踐知識啊。



五、      結語
24年來,沙崙科學人以不急不徐的方式精鍊自身的教學;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鍛鍊設計的教材;以追求完美向極限挑戰的精神帶領學生專題的製作;以溫火慢燙等待熟成的心情迎接教師夥伴的加入;以共學、陪伴、挑戰、成功的策略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共同學習、共享成果、共享榮耀、共創願景」是沙崙科學人的願景,如果學生和學生之間也能形成這種互學的覺知並行動,那教師的教學,相對於「學生學習社群」而言將更符合學習共同體的三個哲學「公共性」、「民主性」與「卓越性」。因此就沙崙科學人教師而言,教育是人對人的志業,老師的成就來自於學生,是學生成就老師的偉大。因此教育是一種陪伴,我們必須無時無刻誠心的向學生學習,在他需要的當下,即已微笑的陪伴在他們身旁,與學生一同體認真實、高尚、美麗的人生。
六、      參考文獻
王瑞邦(2012)。找回校長的課程與教學領導力。新北市教育季刊,6,25-28。

余俊樑(2015)。一起學習,共同領導:淺談社群領導-以沙崙國小為例。   新北市三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102學年度成果專刊,81-85。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單文經(2014)。杜威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闡釋。教育研究月刊,241,122-1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