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課堂教學,該採哪一種型態的分組方式?

        多數教師、家長喜歡在課堂內採用異質性分組(heterogeneous grouping),認為異質性分組可以讓高能力學生藉由協助、示範,引導低能力學生跨過學習障礙。課堂內若採同質性分組(homogeneous grouping),則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因為低能力學生不能與較高能力的學生互動,減少了從同儕學習、觀摩角色楷模的機會。

        真的是這樣嗎?

        教學實務現場常用底下幾種分組方式(1)學生自行挑選組員(2)抽籤隨機組隊(3)老師依照特質將不同特質的學生編為同一組(4)老師依據特質將相同特質的學生編為同一組。但不論分組學習策略為何,皆要以學生學習的獲益為優先考量,但分組只是策略、手段、歷程,最後終究要回到「個人的學習」。因此個人學習的頻率、學習的品質都必須在課堂學習的時間內達到最佳化。所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學生組成、不同的氛圍...都可能是教師「抉擇」採取何種分組學習策略的考量因素。

        如果異質性分組後,話都是高能力者說、主要實驗都是高能力者做、組內階級逐漸成行,這時我們可以確定「多數個人」將無法從這個組別進行高頻率與高品質的學習;如果同質性分組後,不同程度的學生只能在課堂學到「適合他們能力的內容」、班上階級逐漸成行,甚至有了「能力分組或能力分班的階級意象」時,我們應該可以確定「多數個人」將無法從這個組別進行高頻率與高品質的學習。因此,教師「如何抉擇」採取何種分組學習策略,真的是重要啊。

        如何在分組學習中進行高頻率與高品質的學習呢?認知神經科學專家洪蘭女士提到「和人談話是大腦動最多的時候。你的眼睛需要看著對方的表情,你的大腦要動以便確定要講什話麼,你的運動皮質區要動你的話才能說出來,你的聽閱皮質區要動,才知道剛剛講的話有無漏字,有無講對,因此研究發現在和對方談話時,整個大腦都是亮的」。我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探究」、「協同」、「表達」的架構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以「聆聽」、「串連」與「返回」的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應該就是讓學生大腦動最多的方式之一吧。

        所以,身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進行分組才能讓學生的大腦動的最多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