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第四次在不熟悉的場域和不熟悉的學生進行公開課(教學觀摩),團裡的夥伴給我很不錯的回饋。這次在樹林國小的公開課(教學觀摩),我也利用自己的休假入班教學一次,共2節課。當我逐漸抓到學生的學習節奏、思考模式與班級導師、自然老師的教學風格後,由於想呈現「伸展跳耀」的課堂,所以我在下課後告訴學生:「我們下次要挑戰『如何看到物體發出聲音時會產生振動?』請各組告訴我你想要挑戰的發聲體,並請回去思考看看,該如何設計實驗?」
這個班是一個教育實驗課程的讀經班,由於僅有在實驗課程時才聚在一起上課,所以平常很難有共同討論的機會。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在公開課(教學觀摩)當天午休以及第一堂課時間,實驗課程的班導師「已經」讓學生進行討論,並且很多組別「已經將討論的結果寫在紙上,帶到公開課(教學觀摩)的會場」,這對「想要呈現學生實際討論情況」的教學者而言,無異是「太好的結果」。因為當驗證方法都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觀課者就無法看到學生的討論情況」,能夠蒐集到的有趣資料就比較有限。
遇到這種情況的我當時在腦海中盤算著2種解決策略:第一是全班立即更改挑戰的發音體,重新討論設計驗證的方式;第二是順應學生的學習,讓學習繼續下去。影片中我採取第二個策略,雖然和教案設計有些差別,觀察的老師也無法看到學生較為精彩的討論實況,但那屬於學生真實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得以繼續,不要為了讓公開課(教學觀摩)的畫面好看而切斷學生原有已經討論出來的想法,這是我選擇採取第二策略的理由。
很值得玩味的是「第四組選擇窗簾當發音體,當手拍擊窗簾發出聲音同時以整包面紙或礦泉水瓶呈現振動」。這一組的同學和我執教班上的學生一樣,除了選擇比較不好觀察實驗的標的物外,也誤會了振動在物理上的意義,將跳動看成振動。在公開課(教學觀摩)當天我嘗試串聯班上同學的發言,希望提供問題解決鷹架給第四組的同學,可惜無法成功,若有更長時間的小組或全班的討論,應該可以讓她們獲得成功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