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出刊了!!12年課綱混齡教學課程導引手冊_自然科學領域

         因12年課綱逐年施行,新北市目前現有之混齡教材不敷使用,教育局需重新編纂課程指引,因此才能與吳良彥老師、王亭雅老師、李函霙老師、賴明煜老師共同協力完成「自然科學領域12年課綱混齡教學課程導引手冊」。編修過程中因不斷閱覽文獻,不成熟的想法逐漸產生,在此請大家給我指導。

        對於「混齡教學」(mixed-age teaching),多數人因為對教育本質以及學科本質的不瞭解,而「擴大了」、「想像了」實踐的難度。在人類教育的長河裡,混齡教學一直佔有長時間的主導地位,並非現在才有。蒙特梭利幼兒園、資優或特教的特殊生,乃至於補校、進修部的成人教育,都是混齡教學活生生的實例。工業革命後,為了快速培養工商業所需要的人手,學校開始採用分年齡、分班級、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的方式進行教學與師資培育,這是分齡教學的開始。分齡教學的教育假設是:同齡的學習者,其認知發展也會相近。但在眾多實證研究與實際教學經驗中,我們發現同齡的學習者,依舊會因家庭社經背景、種族、地區、身心發展而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分齡教學制度,並無法將「認知發展」相近的學生放在一起;採分齡教學,學生認知發展的差異依舊很大。這種結果其實與混齡教學面臨的情況一致,若將年齡的因素去除,教師本來就需要針對認知發展有差異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因此混齡教學,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教學方法上與分齡教學的做法無異,需要特別關注的反而是在現有分齡教育制度下所產生的教材,如何透過教學策略運用在「混齡教學」上。

        混齡教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執行依循:「教師要以學生不同的學習條件與學習機會為前提,讓學生在教師們準備好的環境下,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在群體之中相互學習」(余曉雯,2021)。因此若以108課綱為基礎,將坊間三家版本的自然科學領域教科書以課程輪換(curriculum rotation)的課程組織型態進行A、B版本的編輯,整個班級在第一年學習同一年級的課程(A版本)一年,在下一個學年就學習另一年級的課程(B版本),全年級都一起上課。這種「課程輪換」的編輯方式,對於教材的運用尚屬容易,但在教學執行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善用學生內部已有的差異,教師多準備一些不同的學習材料、提供不同的學習鷹架、藉由不同的任務分配,讓學生能利用自己現有的能力,自己選擇需要的鷹架進行學習。教師不用進行不同的教案設計,只需要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在群體之中相互學習即可。

        現代科學教育普遍認為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需要透過「探究和實作」來進行。而學生在進行探究與實作時,需要「問題解決」與「思考智能」兩項高層次能力同時運作、交互運用下才能完成。但「問題解決」與「思考智能」這兩個一個外顯、一個內隱,教師若非特意在課堂中透過「指令與提問」讓學生藉由動作與回應表現出來,同儕間實在很難相互學習。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務必要透過「指令與提問」讓學生將問題解決及思考智能的歷程,藉由動作與回應表現出來,以便異質性的群體可以相互學習,這在混齡教學更顯重要,絕不能像以往一般,以口若懸河、統問統答、一人回答代表眾人已懂得方式進行。

        偏鄉小校,人數降低很多很多,正是「發現差異、善用差異、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在群體之中相互學習」的最佳教學環境;偏鄉小校也擁有採用探究教學的絕佳對象。身為教師,該注意的是「我們常無法察覺自己的提問是否精準含攝『問題解決』與『思考智能』這兩個面向」,因此我與團隊成員也將社群的討論納入到混齡教學中,用教案的方式呈現「每一個教學時段,教師應同時注意到的提問」,是否含攝『問題解決』與『思考智能』。

        在各位魯班門前弄斧,甚感汗顏,只能以野人獻曝的心情,稍做分享,希望對教育有一點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