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定點觀察_2008/2/17台北市象山

     
        上面這兩之黑色的蟲蟲聚在一起,渾身長滿了黑色的肉棘,相互依偎。不怕不怕,那是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的幼蟲,外表雖然很可怕,但是內心溫柔。一般來說,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幼蟲喜歡以蕁麻科的苧麻、水麻為寄主植物,在剛出生的時候會有群聚的現象。上圖的幼蟲,雖然不是終齡幼蟲,但是卻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至二片枯白的水麻葉背,看起來頗為壯觀。「水麻葉為什麼會枯白呢?」我自己至少有幾個假設,也不知道對不對囉。

其一,是幼蟲故意將水麻葉的主脈咬斷,致使葉子枯白,以便避敵。

其二,是因為前一波低溫讓水麻大量喪失水分而枯白,與幼蟲無關。

有沒有第三、第四個假設呢?或許同好可以給我提供一些意見。

       
        上圖是在象山某條步道上所拍攝到的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成蟲。從牠的舊名看起來,黃三線,真的是黃三線,因為從前翅表與後翅表所呈現的斑紋看起來,的確有前、中、後三條黃色斑紋(也有人說是「橙色」)。其中前翅表第一道斑紋像是不過身軀的兩隻棒球棍。有一些種類的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成蟲第一道橙色斑紋於前翅表中央部分有些許斷裂,上圖的成蟲目前看起來並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後翅表有兩道橙色斑紋,其中上面那條橙色斑紋比較粗大,後面的那條橙色斑紋比較細小。以往所拍攝到的種類,上面那條橙色斑紋是「不過身」的。換句話說,成蟲腹部中央並沒有橙色的斑紋,所以看起來「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的三條橫條紋並不會從「左連到身,又連到右」,也就是「不過身」。但是,上面那隻成蟲,卻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中央的橙色斑紋(後翅表第一道),「從左邊開始,連到腹部中央,最後連到右邊」成一條「過身」的橙色條紋。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個體的變異?還是不同種類的雜交所致呢?目前,我自己並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很高興自己可以拍下牠。

     
        這隻和上面是同一隻,都是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只是換個角度,呈現牠的翅膀腹面。腹面底色是橙黃色,前翅腹面與後翅腹面在展翅時,可以看到連接前翅與後翅比較深色的橙色斑紋。如果前後翅腹面一起看時,那較深色的斑紋隱約像是英文字「X」,所以我自己又暱稱黃三線蝶(散紋盛蛺蝶)為X蝶。

     
        上面這一隻是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幼蟲,寄主植物是茜草科的水金京與玉葉金花。剛出生的幼蟲體色有人說是褐色,但上面這一隻看起來顏色比較深,體表布滿肉棘,看起來也有點恐怖。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幼蟲會在寄主植物上堆製糞塔,說的明白一點,該種類的幼蟲會在攝食之後剩下的葉脈前端,利用他自己的糞便慢慢堆成長長的一條糞橋。由於他自身的體色為黯褐色,和糞便的顏色相當類似,所以幼蟲身處在糞塔裡,外界的天敵便較不容易發現牠的確切位置,如何?相當聰明吧?

        從上面的相片中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絲」!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幼蟲也會吐絲協助自己固定在寄主植物上,相當聰明且奇特的生活方式吧?就好像綁上幾條安全帶一樣,任憑風吹日曬雨林,都可以安安穩穩的固定在寄主植物上。

     
        當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幼蟲再大一點,體表顏色會逐漸變淡些轉為褐色。在上圖中就可以看見頭部長滿小刺,全身長滿肉棘的褐色幼蟲。另外可以注意的是,這隻幼蟲的胸部背脊顏色有黃綠色的斑紋,腹部背脊上方(第五腹節嗎?)有一個黯黑色的斑紋。目前這隻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幼蟲已經逐漸將水金京葉子攝食的只剩下葉脈中肋,未來應該會在這葉脈中肋上築糞塔,並休憩在上面。

     
        上圖是另一隻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幼蟲,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其胸部背脊的黃綠色斑紋,以及腹部背脊的黯黑色斑紋。

     

        上圖是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的蛹體。從蛹體的位置來看,可以看出牠懸掛在水金京葉背處,和幼蟲時期比較起來,幼蟲會待在葉面休憩或進食;當牠快要化蛹時則會移動到葉背,在葉脈中肋處化蛹。

        從蛹的型態上來說,可以發現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的蛹是懸蛹(又稱吊蛹),看的出來牠是利用尾部的懸垂器,以絲線聯繫葉脈中肋,採取頭下腹上的方式倒吊起來。既然底下是單帶蛺蝶(異紋帶蛺蝶)的頭部,那就可以發現蛹的頭部有兩隻小小的角,分別指向兩旁;從側面可以看到蛹的背部有一個鉤狀突起,蛹體遍佈金黃色的金屬光澤,非常亮眼。另外,蛹體的腹部也可以看到許多個氣門,真的令人感動。

     
        上圖是大鳳蝶的前蛹。換句話說,上面這一隻大鳳蝶終齡幼蟲目前正在準備化蛹,這一個轉變的階段,我們稱它為前蛹階段。你瞧,他可是連位置都喬好了,頭部在上,腹部在下,而且腹部尾端似乎已經以絲將垂懸器黏附在柚子樹的枝幹上,接下來,這隻幼蟲應當會慢慢的在自己胸部與腹部之間吐絲,用絲線勒住(或者應該說鉤住)身體,逐步化蛹。

        上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前、中、後胸部分的胸足,以及腹部的8隻腹足,而且在第3第4腹節側面的白色斜帶斑紋清晰可見。

     
        上圖是大鳳蝶的蛹。從蛹的型態上來說,可以看到有一條絲線跨越蛹體的胸部與腹部,用以掛在柚子樹的枝幹上,而腹部尾端的垂懸器則是以絲線黏附在柚子樹幹上,這種形式的蛹稱為縊蛹(又稱為帶蛹)。「縊」是自縊的意思,看起來像是用一根帶子自縊的蛹,或者是說有帶子的蛹。上面這隻蛹體,上半部看起來是黑色的,那應該是大鳳蝶成蝶的翅膀顏色。面前這一對翅膀應該還是捲縮在蛹體內,待破蛹而出時,便會開始身展開來,讓組織液(徐堉峰教授是說『血淋巴』)通透全身的淋巴管。等到身上的組織液通透全身,多餘的液體藉由重力滴出體外後,羽化才算是大功告成。看似美麗的蝴蝶,其蛻變的過程如此艱辛,實在是身為人類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的幼蟲,在棕櫚科植物上倒是時常遇到。只不過這類蝴蝶的媽媽都將卵產在葉背,其幼蟲也都休憩在棕櫚科植物葉的背面,所以在尋找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的卵與幼蟲時,必須要翻到葉背來找,才容易找到。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幼蟲有許多奇妙的外型特徵,例如,大一點的幼蟲牠的頭部是黃色,也可以看出有一對暗色的犄角,從口器邊緣一直延伸到頭部外緣,犄角上布滿一點一點的黑色斑點,,而靠近口器的外緣處則沒有黑色斑點,遠遠看好像是犄角有描白色的邊一般。


     
        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幼蟲體表是綠色,體側有數條斷斷續續的黃色縱帶從頭部延伸到腹部尾端,而背部則有兩條很明顯且比體側粗的黃色縱帶,也是從頭部延伸到腹部尾端,甚至一直延伸到那一對細長的尾突。換句話說,從頭到尾都是明顯的黃色縱帶,就如同上圖一般。

     
        上面這一隻也是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幼蟲,但是各位不曉得有沒有發現不太一樣的地方?對了,就是背部中央的兩道黃色縱帶。那兩道黃色縱帶似乎斷斷續續,有些胸、腹節的縱帶比較粗,有些胸、腹節的縱帶比較細,而且,比較粗的縱帶中央還有黃褐色的斑點。這就是讓我很好奇的地方了!為什麼象山這裡的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幼蟲會個體上的變異呢?而這些變異只有上述一點點的差別嗎?

       
        上圖也是在象山不同株蒲葵葉背上所找到的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幼蟲,比較看看前面兩張圖片,可以發現這一隻幼蟲的變異更大了。體側的黃色縱帶還是存在,大小似乎還沒有不同,但是,背部中央的兩條黃色縱待現在竟然變成「黃色虛線帶」,而且其中胸節、腹節上面的斑紋斷斷續續的距離比起上面一隻來說,距離更大。黃色虛線帶的黃色斑點上,有顏色更深的黃褐色斑點,形狀都像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因為這個問題,我將相片寄給蝶會研調組組長林有義大哥,請教其相關問題,除了確認牠的種名外,更重要的事想知道為什麼有這種變化。後來有義大哥很積極的將相片轉寄給行七大哥,最後終於從行七大哥那裡確認這的確是紫蛇目蝶(藍紋鋸眼蝶)幼蟲。蝴蝶的幼蟲也像成蟲一樣,會有一些變異的現象發生,只不過,行七大哥提出一個具有指標性的研究方案:

「或許可以廣徵蝶友的相關相片,看看幼蟲是否也會因為季節不同而有『夏季型』與『冬季型』的狀況」

我對這個研究相當感興趣,但自知能力不足,無法號召蝶友共襄盛舉,現在只是將問題與假設拋出,希望有人可以繼續回應,早日找出真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