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漫談科學閱讀

      沒有科學家能信步走進實驗室就開始操弄材料、工具與現象…科學家仍然必須利用閱讀與書寫來探索科學現象,因為所有的探索都奠基於先前的探索,而前人的研究與論證皆記錄在文章裡(高涌泉,2010)

        科學閱讀教學有幾種常見方式。1、用語文閱讀的方法教科學閱讀,但這幾年太多人將PISA或PIRLS的提問聖經化,好像所有語文教學沒有用三層次、四層次提問就是不好的語文教學。2、用圖形組織或表格教科學閱讀,強調擷取、分析與整合。但讓學生察覺可以用圖形或表格來整理,比要求學生套用圖形或表格重要。3、特別安排自然課或閱讀課的時間來進行科學閱讀,甚至全班共讀。

        上面這些教學,是為了「學習知識、技能、態度而閱讀」。對於科學閱讀,個人傾向不要採用「為閱讀科學文本而閱讀」的閱讀策略,諸如:坊間流行的「搶救閱讀XX招」、「搶救閱讀大作戰」、「搶救閱讀理解」、「培養閱讀習慣」;教育職場流行的PIRL四層次提問或是特別安排自然課或閱讀課的時間來進行科學閱讀,甚至全班共讀。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科學閱讀「教學」,把閱讀的趣味參了「大人的意志」,甚至是「命題者的意志」,食之無味。

        教育部為了搶救學童的閱讀理解,特別邀請柯華崴教授與眾多學者、實務現場教師共同將辛苦研究的成果出版成「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2010)。仔細閱讀後,個人雖同意柯華崴教授所言:「閱讀能力是要學習才能得到」,但頗不認同閱讀能力需有『成人引導』,才能幫助學生對所讀材料有較深度的思考~尤其是強加成人的意志。手冊裡的教學順序、設計以及學習單,令人難過,因為「從閱讀理解被切割成一系列的成份技能開始,那堂課就註定不是好的課堂了」,猶如1960年代科學教育的SAPA、SCIS以及BSCS課程一樣,將以失敗或稱典範轉移收場。一般教授擁有的是理論,但同一種閱讀教學理論,採取不一樣的角度切入,學生就能與文本對話、與同儕和長輩對話,最後與自己對話,因此才會有「在生活中學習」、「在情境脈絡下學習」、「在處遇中學習」的聲音啊,而老師的專業就應在此。在這本手冊裡,個人尚未看見有這樣的專業設計與理念在裡面。
        
        讓學生在每一節課都帶著教科書、各自準備與授課單元相關的文本到教室裡,將所有人準備的文本資料像是『文獻探討或書報討論』一般在課堂中與老師、同學相互探索、釐清、鑽研、舉證,這才是唇齒留香的科學閱讀啊!這一種科學閱讀需要被大家重視。


高涌泉(2010)。科學教育必須注重閱讀與敘事能力。2014年6月5日,取自http://mathmuseum.tw/2010/07/95/ 。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2019年8月5日,取自http://pair.nknu.edu.tw/Pair_System/fckeditor/ckfinder/userfiles/files/%E6%95%99%E8%82%B2%E9%83%A8(2010)%E9%96%B1%E8%AE%80%E7%90%86%E8%A7%A3%E7%AD%96%E7%95%A5%E6%95%99%E5%AD%B8%E6%89%8B%E5%86%8A(1).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