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法」上的經驗分享_在「星星的世界」單元以「尋找自己的生日星座」作為Jump課題的可行策略_「問題解決教學法」

        已經是第五次在不熟悉的場域和不熟悉的學生進行公開課(教學觀摩),團裡的資深前輩何慶樟老師給了我很不錯的回饋,這令我振奮不已。終於,在看不見五指的隧道內獨自摸索25年後,看到了前輩的車尾燈。

        這次在江翠國小的公開課(教學觀摩)前,我依舊利用自己的休假設法入班教學,前後兩次、各1節課,目的是為了熟悉場地、瞭解學生的思考模式、瞭解授課老師的教學風格、也讓學生逐漸習慣我的教學風格。這個班是教育實驗課程五年級的扯鈴體育班,全班人數19人(男生9位、女生10位),由於僅有在實驗課程時才聚在一起練習扯鈴,所以平常很難有共同討論的機會。在第一次見面時,我試著讓他們以「使命式活動」方式自由編組(每組4人、男女各半、編成4組;剩下3人另成1組)。由於江翠國小使用南一版自然教材,學生剛上過「星星的世界」這單元,也已完成期中評量測驗,所以我選擇以「星空」~這個對現職教師普遍感覺較難發揮的單元,嘗試挑戰一個「星空的Jump課題」:「尋找自己的生日星座」

        教學生涯中曾實施過很多「星空的Jump課題」,會在這一次選擇以「尋找自己的生日星座」作為星空的Jump課題,其中有一些轉折。其實一開始我所設定的教學活動是:「在不考慮歲差情況下,利用星座盤找出『每當天狼星出現在埃及黎明的東方天空時,尼羅河就要氾濫』的季節」,但當天入班後的省思讓我決定降低課題的難度。第二次入班我所設定的教學活動是:「試舉一個科學證據,論述生日星座不會影響人的運勢」~而就在這一節課,學生的回應讓我做了之後的決定。我發現,學生聽過生日星座但不瞭解生日星座的定義;我發現,某些瞭解生日星座定義的學生不知道2600多年前的定義到現在已有改變;我發現,這些學生回答問題都很快速但卻不全面,缺少能力指標中關於「解決問題」能力的描述……學生現場的問題不正是教學的好課題嗎?因此我決定順著學生的迷思概念與缺乏的能力,以尋找自己的生日星座」作為星空的Jump課題,希望透過「問題解決教學法」的實施,讓學生「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6-3-3-2)」。

        國內、外有關「問題解決教學法」的相關文論相當多,對其定義與實施的程序也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我比較喜歡採用的觀點是黃茂在教授、陳文典教授(黃茂在、陳文典,2004)所提出藉由處理問題的歷程來進行「問題解決教學」。這6個歷程分別為發現問題、確定問題、形成策略、執行實現、整合成果、推廣應用。就我自身的經驗來說,這6個歷程比較適合在教學現場使用,沒有偏重現實生活科技問題解決或操作中跳躍解題的疑慮,也沒有重複擴散思考、聚斂思考的空洞,能夠穩健的讓學習者在「確定問題」與「形成策略」間不斷反覆試錯,讓「問題解決教學法」的核心價值~培養學生瞭解處理問題的過程~能夠確實被學生習得。至於要如何學會「處理問題的所有能力」,那就待討論到「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和「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這兩種教學策略時再做說明。

        我很喜歡利用「科學閱讀」的方式讓學生瞭解某些科學概念,因為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應該「具有足夠的可以閱讀報刊上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彙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而這一次,針對「什麼是生日星座」我們做到了!我很喜歡讓學生在課程中產生「認知衝突」,當學生用星座盤在自己出生的時間找到自己的生日星座時,這和生日星座的定義「出生時和太陽同方向的星座……出生當天無法看見生日星座」明顯產生衝突,學生的表情便告訴你他有意願繼續找下去。我很喜歡讓學生共同「探索」,當學生運用策略找出「20141122日出生的人』真正的生日星座時,那種滿足於學習的喜悅、急著與夥伴分享的神情,不就是老師每日的渴望與企求嗎?

參考文獻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教育部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3 則留言:

  1. 很可惜當天沒能去現場觀課,請問有錄影嗎?

    回覆刪除
  2. 我原本以為上面這只是照片,原來是影片,太棒了!

    回覆刪除